飞亚达航天系列GA881005.WHW腕表

4月24日,致敬中国航天日——论航天强国是怎样炼成的?

2021年04月25日 10:34 来源:腕表之家 类型:表家号 作者:阿尔巴生活笔记

每年的4月24日,都是中国航天日。

对于“天”的概念,国外有的称“空间”,有的称“太空”,而在中国,被叫做“天”。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被西方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钱老提出来的,他说我们要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名字,我们不叫“太空”,也不叫“宇宙”,也不叫“空间”,我们就叫“天”。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除了海、陆、空,还有天,那是我们国家主权延伸的第四个领域。

原来有领土、领海、领空,现在还有“领天”了,所以中国航天日便这么叫开了。

那是1992年的暑假,我第一次到北京,住在天安门附近的一所学校的宿舍里,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天的场景。

大人们都欢呼雀跃,我对于银河系无声的安静和入梦的光影都还没有概念,只有星辰大海这个词被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1992年不是起点,中国航天的历程开始于1956年的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到今天已经走到第六十六年了。

如果要回顾这66年的历史,1970年的4月24日,一定是第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国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送入了太空,我们正式进入了航天时代!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航天强国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的航天强国梦,离不开的首先是一群追梦的航天人。

钱学森老先生说,“这种大科学事业,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一切成就都要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


▲ 1956年2月1日,毛主席和钱学森在一起,同年的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了。

张红文,中国的航天人,大学毕业就投身到了航天研究所。他说团队在一个关键技术的攻克过程中,每天会在试验现场工作十几个小时,吃饭时没有桌子,就拿着盒饭蹲在地上吃。

失败了,再试验,循环往复,最后在历经15次失败后才取得成功。

身边的年轻人有几乎要失去耐心、坚持不下去的,可身边的老领导、老专家始终处变不惊、不厌其烦、稳若泰山,把他们一次次从精神濒于奔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航天人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风骨滋润了我,迎难而上、呕心沥血的气魄激励着我,直透人心、无微不至的组织关怀着我。

马景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

他说练就一身本领,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

17岁学校毕业就开始从学徒工做起,40多年的时间里,啃完英文字典,啃德文字典,因为这样才能把所有同工作有关的书看懂。

2009年10月1日,他身穿代一线工人的蓝色工作服,肩披“全国劳模”字样的红色绸带,站在“艰苦创业”号彩车上,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同样接受检阅的,还有他所参与制造的航天产品,许多零部件都是他亲手加工出来的,倍感自豪。

但他也深深感到,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仅凭一己之力,怎么能承担起如此重大的责任?他代表的是成千上万名航天一线工作者!

吴杰,李庆龙,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的中国航天员。

1996年3月,这两位兼获工程学和军事学学士学位的空军飞行员,经过层层选拔,以航天员教练员的身份被派往了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

报道的那天,两位用只学了8个月的俄语向训练中心主任、苏联航天英雄克里姆克中将申请——用一年时间学完全部的课程。

俄方感觉不可思议,培训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一年毕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吴杰和李庆龙做到了,一年归来,他们获得了可以胜任世界上任何飞船的飞行任务的“国际航天员证书”,加入到了中国首批12名航天员的行列当中。

1998年1月5日,包括吴杰和李庆龙在内的14名航天员进入北京航天城,正式由空军部队移交给国防科工委管理。

交接仪式上,前来送行的空军部队参谋长对14名航天员说:“空军把你们送到这里,你们中间将会走出‘中国的加加林’、‘中国的阿姆斯特朗’、‘中国的列昂诺夫’,你们将代表祖国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你们永远是空军的骄傲!”

就是这个小小的仪式,翻开了中国航天史册上的一页——中国第一支航天员队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共和国几代航天人的希望,都落在了这14位战士的肩上。

当时他们的宣誓誓言是——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为了负起神圣的使命,我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杨利伟。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一位中将校长曾经说过:“我们所教的历史的大部分都是我们教过的学生们创造的。”

1995年开始在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1506名飞行员符合基本条件——身高160~172cm,体重55~50kg,年龄25~35岁,歼击机或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秀,无等级事故等等。

随后又对着1506位进行了巨细无遗的检查,身体条件和知识水平都无可挑剔的飞行员还剩下886人。

接下来是接受北京空军总医院的第二次检查,十几天的时间里,医生把每个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器官检查了遍,仅剩下30多人。

最终这12位(不包括去俄罗斯受训的吴杰和李庆龙)在1997年4月,被录取为预备航天员,他们平均年龄仅32.8岁。

而其中,杨利伟是成绩最优异的第一名,2003年我们国家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选中的飞行员便是他。

▲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返回地球出舱前的画面。

其实一开始,根据我们载人航天的飞行任务的密度,是用不了14名航天员的。

当初之所以选拔了14位,是参考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航天员培训过程中50%的淘汰率,也也是国际经验。

结果在5年6个月的学习训练结束的毕业考试上,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这也标志着我们国家创建了自己的航天员培训体系,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同时我们也是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国家。

2003年的10月15日,中国的首个载人航天任务上,杨利伟被送入了太空。

“是祖国和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将我送上了太空,我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他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摘下手套,在《飞行日志》上郑重地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为什么要进入太空呢?

我看过一篇传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航天人的描述——

那一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看着火焰托举起保家卫国的神剑直刺苍穹,成功首飞,艰辛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任务的圆满完成,看着同事们喜极而泣,我明白这成功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泪水,这成功也让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我知道选择坚守航天是值得的,献身航天、为国铸剑的决心也更加不可动摇。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一句话,“无垠的太空是全人类的财富,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追求。”中国人有权利利用这个资源,中国人也有义务去探索这个空间。

2004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讲过,新的世纪,谁能够有效地运用太空资源,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安全。

太空的资源又有些什么呢?

第一轨道资源。
比如位于赤道上空3.6万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只要到达这里就等同于与地球静止;比如太阳同步轨道,在这个轨道上的卫星可以定时经过指定国家的某处获取信息,而这些轨道都是有限的。

第二是环境资源
比如这里取之不尽、24小时都可以有效利用的太阳能,以及在完全不同的太空辐射下培育出的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植物品种。

第三是物质资源。
地球资源紧张了,人类便希望能够在其他行星上开发资源。以登月为例,美国人到月球拿了几十公斤的石头回来,分给了中国一克。

这一克的石头,一半放在了北京天文馆,另一半给了地质学家欧阳自远。他据此分析,有一种资源,地球上只有几百吨,而月球上有几百万吨,用它来发电的话,可以供整个地球的人类用一万年。
所以1969年,美国第一个登月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回来以后,美国政府曾在为他起草的演讲稿中写道,“月球是属于美国的”。

当然,这话后来改成了“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联合国《月球公约》也规定: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谁开发谁受益。中国自然也来了,在去年的12月17日成功登月,收集了月球上的灰尘和碎片带回了地球。

上面这张图是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的画面。

画面中的宇航员,名叫翟志刚,他第一次将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了太空。当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飞行员的出舱任务。当时一共有3名宇航员,景海鹏宇航员留在返回舱值守,翟志刚则在刘伯明的帮助下,进行出舱任务。

在太空组装舱外航天服,是一项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原计划用16个小时“穿”上的一套衣服,用了近20个小时,这是因为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太空中太难了。

16时22分,翟志刚穿好了舱外航天服。16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打开轨道舱门,按程序启动出舱。”关键的出舱时刻,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可谁想到在地面模拟过无数次的打开舱门的这个动作,胸有成竹的翟志刚用力拉了三下门都毫无反应。因为气闸舱的泄压和人的失重状态,总是很难找到施力点,最后还是用工具撬门才最终打开了通往浩瀚太空的舱门。


这个时候,距离北京下达出舱命令,已经7分钟过去了。

可就在准备出舱的时候,意外再次出现,轨道舱起火了。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场误报,所有人都为翟志刚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如果飞船一旦出现火情,后果会十分严重,甚至航天员都将有去无回。

可是翟志刚毫不犹豫地纵身出舱,他的行动仿佛在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

在黑色天幕中,翟志刚挥动着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和雪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茫茫宇宙构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画面。

翟志刚也成为了中国太空漫步的第一人。

19分35秒,他在舱外飞过了9165千米。这19分钟,是翟志刚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大步,在茫茫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在他的腕间,佩戴的是中国国产明升游戏网址飞亚达的腕表

从杨利伟的“神舟五号”舱内航天服手表,到翟志刚的“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手表,飞亚达以辅助计时装备的身份,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

飞亚达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计时机械机芯,±80℃摄极限温差、高于国家标准10倍的48000A/m防磁性能、加速度、冲击、振动及多次快速泄复压等试验下精准计时,让它经受住了太空极端恶劣的环境,超低温、强磁场、高辐射、复杂的飞行条件等等的挑战,最终同航天员一起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地球。

这枚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表也获得了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并被瑞士钟表博物馆馆藏。

今年,飞亚达复刻了这枚腕表,表圈采用精密的黑陶,表壳和表带采用有着“太空金属”美誉的五级钛材质,向经典致敬。

我特别喜欢这枚航天系列复刻款的底盖设计,周围一圈是六颗五级钛的螺钉,很有辨识度。

上下边缘镌刻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题和限量编号,中间图案是浮雕出的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对接,在轨道上运行的形态。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人实现了把人送入太空的梦想,但当时的飞船还不能算作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

直到神舟八号,实现了首次飞船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神舟,才真正成为运输工具。

神舟,这两个字是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

舟就是船,神舟寓意神奇的天河之州,又同“神舟”谐音,既简单明了又语意双关。

航天飞船叫神舟,后来的长征火箭就叫做“神箭”。

神箭送神舟,

银河任我游。

拜访吴刚时,

再饮庆功酒。

后来,我们的庆功酒喝了。

2007年10月24日,我们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并随后根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到的数据制作成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这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张。

我们也真正驶上了从航天大国通往航天强国的快车道。

大国利器,国之根基。

不只一次被问到中国搞航天事业的目的是什么,国家的态度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要捍卫和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有能力去捍卫。

就在去年,中国已经完成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正式出发。

在2003年,配合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专门为航天员建造了一座“圆梦园”,航天员公寓的名字就叫做“问天阁”。

“问天”,源自屈原的名作《天问》,几千年前,古人就向苍天发出了无穷的感叹和向往,如今航天员们从问天阁出发,将诗人的千古理想、民族的千年梦想一一实现。

天问一号,也在今年的2月10日,开始朝着火星出发了。


这是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给火星拍摄的照片,美得惊人了。

目前天问一号还在停泊轨道上运行,为着陆做最后的准备,我们就翘首以盼,等待中国航天人在太空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新记录吧。

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探索宇宙的活动也没有尽头。

60多年前,毛主席掷地有声地说过一句:“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在中国,航天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属于民族的梦。

现在,中国航天也正在中国航天人搏击天宇的征程中变成现实。

中国航天日,向中国航天致敬!

▼ 飞亚达航天系列“火星-500”十周年纪念款腕表。

- End -

声明:本文为腕表之家自媒体平台“表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腕表之家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为本文评分

文章中涉及到的1款产品

121 3 50

我来写评论

我来写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铁狐狸
铁狐狸

就是不知道机芯是谁家的?

2021-07-07
00 00
神子摩西
神子摩西

尊达大师的设计元素,八边八角,

2021-06-18
00 00
醉拳金奶迪
醉拳金奶迪

看到这个消息马上种草了🌿

2021-04-26
00 00
XB_DDQeidLN
XB_DDQeidLN

第一眼是桂冠

2021-04-25
00 00
XB_DDCRh0gd
XB_DDCRh0gd

跟保博利挺像。

2021-04-25
00 00
下载APP
关注微信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