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速机构的前世今生(六)

       [腕表之家 钟表文化] 在所有帮助提高机械钟表精度的发明中,没有哪个比调速机构更重要。本文将回溯调速机构从早期雏形到最新材质的发展演变历史,本文是第六部分:现代擒纵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数年,武装部队向制表品牌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优质时计的规格要求。客观上讲,战争的爆发促进了制表行业的发展。当时,机芯的频率和精度对日常应用来说绰绰有余,因此制表商没有刻意努力开发新的擒纵机构。相反,品牌专注于改进表壳加工技术,并寻找提高防水性和夜间易读性的方法。直到1950年代中期,美国马洛里公司发明含汞纽扣电池,机芯擒纵机构才得到进一步发展。制表商得以制造出装配电驱摆轮的机电擒纵机构,汉米尔顿Hamilton Ventura腕表就采用了这项技术。此类系统有两个缺点:其一是非常复杂(石英腕表即是由此发展而来),其二是需要频繁更换电池供给动力。

1916年,TAG Heuer泰格豪雅推出Micrograph秒表,将计时精度提升至1/100秒

       制表行业对杠杆式擒纵机构的依赖,意想不到地被电子工程师打破。20多年来,电子工程师的研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成功地对元件进行小型化改进,使其能够装入腕表表壳。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石英表出现前,美国宝路华公司就制造出第一款音叉表,而这要归功于1948年加入公司的瑞士工程师Max Hetzel。宝路华的音叉为晶体谐振,是当时的新发明,预示着石英晶体将把制表行业推向新的时代:高振频,以及最终实现极限精准。这些音叉表非常巧妙,并非滴答作响,而是像蜜蜂一样嗡嗡发声。宝路华共售出400多万枚音叉表,直至1977年停产,再无力与石英表竞争。1960年,当时制表行业的通用频率为2.5赫兹(18,000次/小时),高振频的“侵入”激励传统机械表制造商开始着手提高擒纵机构的振荡频率。

加速或落后

       这并不是制表商首次尝试提高擒纵频率。20世纪初期,制表行业一心想要丈量世界,无法满足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为响应需求,TAG Heuer泰格豪雅成为首批探索高振频的品牌之一,并在1916年发布研究成果——Mikrograph。这款手持秒表振频高达50赫兹(360,000次/小时),计时精度1/100秒,通过表盘显示。同年,美耐华推出计时精度1/100秒的秒表,后续又在1936年加以改进。但并非所有品牌都认为有采用如此高振频的需要,尤其是实际应用中很少涉及这种精度水平。1920年代,欧米茄(OMEGA)在运动计时领域迈出第一步,其机械秒表振频5赫兹(36,000次/小时),计时精度1/10秒。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欧米茄(OMEGA)提供了30枚计时精度达到1/10秒的秒表

       只有少数时计能够接近这种精度水平,但振频“战争”的第一枪已经打响。待到时计从口袋移动到手腕,寻找恰当频率的竞争才算真正开始。最早的机械腕表,振频通常设定为2.5赫兹(18,000次/小时)。机芯工程师很快意识到,由于佩戴者不断变换手势,这些腕表很难保持精准走时。为此,机芯工程师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例如改用更小、更轻的摆轮(减小惯性),或更快的擒纵组件(更高的频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制表商都对擒纵振频进行了提升,从1940年代的2.5赫兹,到1950年代中期的3赫兹,再到1960年代末Büren、精工和Zenith真力时的5赫兹。(图/文 腕表之家 许朝阳编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pushengri
pushengri
非常这好的贴子~感觉楼主~
2019-03-30 14:17
锐思敏行
锐思敏行
不错啊学习了!
2019-03-30 12:05
吐司文赢
吐司文赢
计时还看真力时~哈哈
2019-03-29 10:18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加载更多
写评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