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 钟表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瑞士制表行业经历了一段深刻的危机时期,致使国家出手主导行业重组。这场救援行动采取卡特尔协议的形式,继以种种措施,包括引入产地证明。本篇文章,我们接着讲述第二部分:瑞士制造(Swiss Made)的起源。
历史上的浪琴制表工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瑞士联邦投入巨资维持制表行业的正常运转,事实证明这笔钱花得很值。卡特尔协议防止了制造商降低价格,建立起准垄断实体,保留了“établissage”工业流程中的分工协作,从而强化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在全球钟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这种双重保护政策既使外国制造商无法使用瑞士零件,也让瑞士制造商独享行业创新的收益,例如Elinvar游丝、Nivarox游丝、恩肖弹簧爪擒纵机构平台和Parechoc避震器等等。
先是1924年,继而1934年,两个主要的雇主联合会在联邦批准的检验局控制下引入印记原则,以保护国外市场的瑞士品质,由此进一步加强了瑞士的市场主导地位。伯尔尼联邦知识产权局负责与国际同行协调注册印记,从而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保护。历史学家Johann Boillat在《瑞士制造钟表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到1930年代下半叶,瑞士制表行业已经成功捍卫了“établissage”的地域性,并从贸易和技术角度强化了工业结构。直到1950年代,这种利润丰厚的系统一直受到联邦经济事务部和雇主联合会的保护。
数量与质量
田园诗般的局面不可能无限期持续下去,在面对来自国外的竞争时,瑞士工业结构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了出来。到1950年代,瑞士制造商发现自己不得不与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廉价量产腕表相竞争。此外,法律也阻止瑞士制表商从事低附加值的境外生产(特别是外部零件),而这恰恰正是Timex成为世界第一制表商的商业模式。这家美国公司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弹药生产中获得的专业知识用于腕表生产,其产量从1949年的100万枚增加到1969年的2,200万枚。精工也不甘落后,1959年建起自动腕表生产组装线。与此同时,美国似乎准备与瑞士进行贸易战。埃尔金国家钟表公司总裁曾在美国珠宝批发商大会上发言警告,有必要“限制与行业受卡特尔控制的国家之间的交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腕表市场,1950年代美国是35%的瑞表出口目的地,在当地同行看来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威胁。
瑞士制表商仅部分依赖批量生产,售价更高的腕表仍然依赖于零散的系统,其组装零件由众多小型独立实体生产供应。历史学家Pierre-Yves Donzé描述说,这就导致“优质腕表的不合理生产与低端腕表的批量生产之间的两极分化。通过融合两种模式,即大量生产优质腕表,日本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向瑞士同行发起严峻挑战。”
从CTM到瑞士制造
面对竞争,以及随后主要制造商失去市场份额的状况,该行业开始向联邦当局施加压力,要求放宽限制,特别是在瑞士境内从事生产的义务。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终止卡特尔协议的要求,譬如ASUAG的机芯和零件供应商,他们根本不想放弃垄断。尽管存在反对的声音,但改变还是发生了,瑞士制表行业逐渐走向开放。过渡分三个阶段完成。先是1952年,废除了雇主联合会规定的最低关税。10年后,取消出口许可证,外国实体进入瑞士市场,清除了最后的贸易障碍。过渡期使各利益相关者有时间适应新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护主义的终结。为应对因转移生产而导致的质量下降的问题,1961年通过的一项法律引入了一系列最低标准,即“Contrôle Technique des Montres”(CTM钟表检验技术),旨在“防止可能严重损害瑞士制表行业声誉的产品出口。”
1971年,州政府与行业代表经过长期讨论,终于确定了瑞士制造的条例。当时精度是定义腕表质量的唯一标准,外部零件制造商担心新措施会偏向机芯制造商,而自己则会成为竞争的牺牲品,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同年12月,瑞士制造条例上升成为法律。从那以后,一枚瑞士制造腕表,必须“机芯在瑞士组装、调校和检验,并且在瑞士制造的零件至少占所有零件价值的50%。”Pierre-Yves Donzé得出以下结论:“关于腕表使用瑞士制造的立法管理应被视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其目的是保护瑞士腕表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同时提高制造商在生产成本方面(采用国外生产的零件)的竞争力。”大约40年后,经过又一轮长期的、艰苦的谈判,“Swiss Made”进化为“Swissness”,瑞士制造的零件价值增加到60%。这是瑞士实用主义的又一次胜利吗?(图/文 腕表之家 许朝阳编译)
相关阅读:大萧条时期 瑞士如何拯救制表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