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 钟表文化] 人们通常认为,1970年代的瑞士制表公司的领导者并不了解石英革命的意义。但这是一个误解,浪琴表就证明了这一点。本文我们将聚焦1970年代以及浪琴表如何应对“石英危机”。与普遍的看法相反,瑞士制表品牌和精工一样,迅速地开展研究,深入探讨开发可能性。就浪琴表而言,品牌面临的真正难题在于批量生产。
浪琴表制表厂,1950年。
创制原型表
浪琴表公司于1950年代开始研究设计新型腕表的可能性,在1955年成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石英表的开发。但是,该中心并未融入负责品牌表厂生产组织的机械生产部门。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研发部门从技术管理部门分离出来,转而由综合管理部门统领(1964年),研究中心变得愈发独立自主。
研究中心与独立工程公司Bernard Golay SA保持合作关系,并于1965年推出首款石英原型表。两年后,双方签署协议,共享研发任务并进行划分,浪琴表负责机械部分,Bernard Golay SA负责电子部分,而石英谐振器则委托给了Ebauches SA的Oscilloquartz部门。
浪琴表研究中心和Bernard Golay SA还共享专利,后者从石英表的销售中抽取部分作为回报。此后,双方继续进行小型化改进,以创制石英腕表。最终,新型Ultra-Quartz超石英原型腕表于1969年8月公开问世。
批量生产的难题
浪琴表在推进原型表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时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技术办公室的克劳德·雷(Claude Ray)在1972年12月写的一份详细报告中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1970年3月,克劳德·雷受委任监管Ultra-Quartz机械模块的生产,但他很快意识到,根本没有工业生产的条件。缺乏与技术管理部门的工程师(监管表厂的组织)的协调,致使创制出来的产品并不适合立即投入批量生产。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重新设计机芯,重新计算石英频率,重新开发嵌入式电路。1971年2月,克劳德·雷的团队向销售部门交付了首批50枚机芯。这些机芯原本计划亮相巴塞尔博览会,但质量实在不尽如人意,而浪琴表和Bernard Golay SA也互相推诿。
尽管存在种种困难,并且缺少实验室测试,浪琴表还是在1971年8月又进行了一次尝试,批量生产了200枚。不幸的是,问题再次出现。直到1972年,Ultra-Quartz超石英腕表才真正上市,但并未取得成功。这款腕表的技术已经过时,而竞争公司早就生产出其他类型的石英机芯,并以更低的价格出售。
ASUAG收购浪琴表的后果
1971年,浪琴表被ASUAG收购,机芯生产搬到Ebauches SA。尽管如此,浪琴表与Bernard Golay SA的合作还在延续。顺便一提,Ebauches SA并没有冒险推出数字显示石英表。1972年,Ebauches SA与美国公司德州仪器合作创制出原型表,但只停留在研究阶段。1975年,Bernard Golay SA破产迫使浪琴表决定将Ebauches SA的石英机芯商业化。那年,浪琴表的外供机芯腕表产量占总产量的39%。
此后多年,Ebauches SA为浪琴表供应石英机芯。1977年,石英表在国际市场上的日渐流行促使浪琴表改变策略。同年5月,浪琴表董事会确认品牌定位“从优雅手动腕表转变为优雅自动和石英腕表”。当时,浪琴表仍然主要是机械表生产商,因为1977年石英表产量仅占总产量的8%。
1977至1978年间,浪琴表对表厂车间进行了改建,以批量生产石英机芯。浪琴表继续从Ebauches SA采购石英机芯,但同时也开始开发自主石英机芯。在1978年至1984年之间,浪琴表推出了多款型号。随后,品牌迅速发展:1980年,浪琴表自主石英机芯腕表产量占总产量的52%,而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19%。1980年代,浪琴表自主石英机芯腕表的占比持续上涨,1981年达到70.1%,1984年更是超过90%。
1983年,ASUAG(拥有Ebauches和浪琴表)与SSIH(拥有欧米茄)合并成立SMH(后于1998年更名斯沃琪集团)。这导致了新的工业结构调整,浪琴表先在1984年剥离技术管理部门,后于1988年失去自主研发和生产活动。(图/文 腕表之家 许朝阳编译)